5月15日至16日,红安分校(院)组织2024年春季学期年轻干部“筑牢政治忠诚 提升党性修养”培训一班50名学员,赴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社会实践和系列现场教学活动。全体学员认真聆听,仔细查看,用心感悟,受益良多。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
观音阁村是开国少将秦光远和55名革命先烈的故乡。全体学员排着整齐的队列,缓步爬上山坡,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家都神情肃穆,默默无语。途经55名革命先烈的墓地时,学员们细心地查看着墓碑上的名字、出生年月、入党时间等。“这位先烈牺牲时还不到20岁”、“这位先烈牺牲时才16岁”,大家的言语里透露着无比的惋惜和难过。
据工作人员介绍,1931年,16岁的秦光远将军和观音阁村的55名年轻人一起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时他是唯一活下来的。那55名烈士,参加革命时都是15、16岁左右的年纪,是村里年轻的后生,是家人的挚爱,父母的心头肉。战友、亲人的牺牲,成为秦光远将军心中一辈子的痛。为了纪念牺牲的55为烈士,他捐资修建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县总共人口40余万人,而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达14万余人,几乎是“家家有红军,塆塆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皆丰碑”。
抚今追昔,缅怀先烈,年轻一班全体学员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饮水思源,睹物思人,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信念。
党群感情血浓于水
在观音阁村,很多村民家的厨房里都挂着一个粗布做的拥军袋,上面绣有“拥护红军”字样。原来,在革命时期,红军队伍补给十分困难,尽管红安当地百姓生活也很困难,缺衣少食,但家家户户宁愿自己吃少点,也要竭尽全力支援红军。于是,村民们在家里缝一个布袋,绣上“拥护红军”4个字,悬挂墙上,每日抓一把米,积少成多,预备送给红军吃。村民们至今还延续着革命战争年代祖辈们的这个习惯,就是在做饭前,抓一把米放进拥军袋里。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革命年代,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十分融洽。有的时候,红军战士熬好了稀饭,会和附近的老百姓一起来分食,而老百姓也会把自家的饭菜送给战士们吃。小小的红安为红军队伍贡献了数百万斤粮食。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革命年代老百姓拥护革命、拥护红军的真实写照。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守初心担使命28年红旗不倒克敌制胜的法宝。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大别山革命斗争时说,“红军的力量在于民众之中。有了群众的支持,红军如鱼得水,任我驰骋,这是弱小的红军能够生存发展、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年轻一班学员再次感悟到总书记的这一论断饱含深情,意蕴深远。在村民家里,学员与村民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一起促膝交谈,深入了解所在住户的生产、生活等情况,主动帮他们剥花生、挖菜地、摘菜、劈柴等,用自己的热心劳动给群众送去阵阵暖意。
乡村夜话共谋发展
15日晚19:00,年轻一班全体学员围坐在观音阁村光远亭广场上,和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一起谋划观音阁村的发展。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在部门的相关政策信息,积极主动地为观音阁村的发展献智献策,先后有7位同学踊跃发言。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处处长杨文森同学建议村里要摸清村里的土地利用现状,弄清楚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分布和规模,算好“土地账”。要差异化做好“红色”文章,充分挖掘秦老将军家书、55名烈士英勇事迹背后所体现出的赤胆忠诚、清正廉洁,体现“独特性”。要因地制宜做好“绿色”文章,开展符合本地土壤、地质特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打造具有鄂东特色的生态田园,体现“典型性”。恩施州来凤县委副书记、翔凤镇党委书记安生永同学建议如何让观音阁这个红村更“红”,而且还要“常红”:其一,要做好“规划”文章,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整合相关资源,拓展农事体验、研学等相关业态,丰富红色文化体验场景;其二,要做好“运营”文章,完善“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实现统一宣传、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同时要聚焦本土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其三,要做好“人才”文章,要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和一支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队伍,同时要提高村民整体文明素质。
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校(院)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党校副校长、学院院长王晓琴看望驻村学员并参加座谈交流,寄语学员要珍惜这次来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难得机会,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用心感悟,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培养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成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重任的有用之才,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